2010年2月24日 星期三

讀書後想到的:記憶捷徑

拿到這份兼職的第二個月,老闆居然把我以外的 PT 人員都 fire 了,如此得以節省開銷後,將我的薪水漲為原來的1.5倍(雖然我認為應該得到更多,但畢竟決定權在老闆…)。總之從結果來看,我的表現應該令人滿意。
工作內容除了之前所提到的,在倉庫做做瑜伽外,主要任務其實是翻譯外文唱片,將譯名Key入資料庫,以便參照刊登在拍賣網上。
最初他們是要找懂日文和英文的人,並聲稱工作內容非常簡單,我心想有份穩定的兼職也不錯,就去試了下,發現地址太遠而且環境不怎樣,本來沒打算答應,但面試完的當晚老闆娘馬上給我索命連環Call。當時我就有不妙的預感,果然到任的第一天就後悔起來,幹,這份工作真的很簡單,只需要你能認出幾千條音樂家的名字和他們的作品名就夠了

而且搞什麼啊,唱片封面上大部分都是德文、義大利文或法文,過分的還有俄文、捷克文這種連發音都不曉得的語言,真不懂找會英文的人幹嘛。
該不會以為只要知道26個字母就看得懂了吧!?null
第一個月完全是場噩夢,自詡英文和日文還不錯應該在職場頗吃香的我,無數次面對著26個字母的混亂組合滿是絕望。那段時間支持我的好朋友只有 Google 翻譯。
但你知道,就算是 Google 也有做不到的事。他知道「La Traviata」是「茶花女」,卻不知道「Prelude a l’apres-midi d’un faune」是「牧神的午後前奏曲」。這裡的關鍵問題是,即使明白了語義,也無法知道大眾認可的譯名是什麼。貝多芬就是貝多芬,可不是畢特羅分或是什麼其他繞口的名字。
很好,這就是老闆口中的「非常簡單的工作」。我極度懷疑他到底有沒有找到過稱職的人,而且以他的價碼真能請到這種人嗎…。嗯,無論如何,這份工作不是我不想做,而是我居然沒有能力做到的事實,反倒激起了本人的鬥志。
雖說這份工作是翻譯,我也已具備外語基礎,然而它根本不對文法有任何要求,只需要懂得專有名詞。因此要做好這份工作,沒有其他投機取巧的方式,只有背。努力、用力地背,把所有看過的各種語言的名詞都記下來。
為了跨越障礙,我開始了艱苦的記憶修行。
3個月以後,看到莫札特的「Eine Kleine Nachtmusik」,我立刻能說出那是第13號夜曲的「小小夜曲」,作品編號525。也能流利說出每位大師的代表交響曲的編號及別名。
連老闆都對我記憶的速度嚇一跳。我究竟是如何去記憶的呢?其實除了不斷在腦內重複外,我還採用了非常強力的記憶方式:聯想記憶法。
上一篇文章,我們提到過人的記憶力也有分種類,例如「情節記憶」「語義記憶」,此外還有「程序記憶」這回事。
■ 情節記憶:昨天晚上吃了醉雞、今天出門前有記得鎖門。
■ 語義記憶:媽媽的生日是在4月20日、帝國大廈位於紐約。
■ 程序記憶:咖啡機該如何操作、該如何游泳和騎腳踏車。
舉例:
1999年國慶節假日時,我和朋友一起去了海水浴場游泳。
過了10年後的現在,你一定仍然會游泳,最可能還記得是跟朋友一起去玩過,最容易忘記你們是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去玩的。因此不用科學家證明,我們都知道通常情況下哪種記憶能力最強。
程序記憶 >>>> 情節記憶 > 語義記憶
這裡做一個設想,非常不擅長運用語義記憶的話,用情節記憶去彌補的話可能會變得容易些吧。畢竟我們背文章時,如果先摸清情節先後、文脈、邏輯等線索,將大大有助於背的效率。
因此,所有需要用語義記憶的地方都刻意使用情節記憶就好了。
對貝多芬九首交響曲中有名字的部分,我的記憶方法是……
第二號交響曲「英雄的謊言」
第三號交響曲「英雄」- 以上兩首合起來記憶,1號沒有名字,2號是謊言,3號原本是送給拿破侖的可是他說謊所以貝多芬把作品撕了。被撕掉的是第三號。
第五號交響曲「命運」- 五十而知天命…所以五號是命運。(喂)
第六號交響曲「田園」- 我知道很扯,但是真的有個台灣古跡叫甫田六號
第九號交響曲「合唱」- 歡樂頌,想起貝多芬就會自然想起的旋律(別告訴我你不知道,mimifasosofamire),是貝多芬最後一首完整的交響曲。
再來要解決多國語言的問題,我可沒有勤快到去學德語,只記下最少部分以識別作品。
史特拉汶斯基(Stravinsky)。當我看到這個名字時,腦袋裡浮現出他的幾個代表作,分別是「春之祭」、「火鳥」、「大兵的故事」、「普欽奈拉」。
為了讓這4部作品準確地浮現,我構想了一串情節:
想到史特拉汶斯基,就想到春天的祭典時,名叫普欽奈拉大兵烤鳥吃。
……雖然對大師好像有點不敬,反正我成功地記住了。
英文名一看即知(Firebird, Rite of Spring…),接著來分辨原文:
Le sacre du printemps、Der Feuervoge、Histoire du Soldat、Pulcinella。
對這些詞語也同樣採取聯想記憶法
Le sacre du printemps – 最末一個詞中有「prin」4個字,與 spring 中間的組成相同,因此它是「春之祭」。
Der Feuervoge – 第二個字是「F」,直覺地想到「Fire」;如果這點印象還不夠強烈,再聯想最後4個字母「voge」音近「火雞」,所以它是「火鳥」。
Histoire du Soldat – 太好記了,History 與 Soldier。
Pulcinella – 根本不用記,從讀音就知道。
再如舒伯特的 Die schöne Müllerin,中文譯名為「美麗的磨坊少女」。要記得的只有一個單字「Mill」(磨坊),對照與第三個字很像;第二個聯想點為「schöne」一詞,音近「少女」。
總之兩個要點,一是找到自己熟悉的領域,二是建立聯想內容。使用聯想記憶法時如果先擁有足夠的知識量,吸收會更加順利。例如巴哈的馬太受難曲、約翰受難曲,就算我根本不知受難曲怎麼寫,只要看到馬太和約翰兩個基督徒的名字,就知道曲目名稱了。
生活各個角落吸收的知識也很重要。我就是知道巴哈的 BWV846-BWV893 是「十二平均律鍵盤曲集」,因為這是村上春樹作品『1Q84』的女主角的最愛。同樣,讀過『1Q84』也一定會記得楊納傑克的「小交響曲」(Sinfonietta)。
我猜你在讀完這篇文章後,應該已經記住了大部分提到的曲目(只要有認真讀),很神奇吧!這就是情節記憶引導的威力。
然後,回到我要分享的一個大重點。持續著這個記憶修行的第二、三個月,我發現自己的記性越來越好。從前需要看見三五次才能確定的名字,現在只要新的出現一次,就馬上記住了。
是否擔心記住了太多東西會「浪費」大腦容量,導致記性變差?在柯南道爾的著作中,華生驚訝於福爾摩斯居然不知道地球繞太陽公轉的定律,福爾摩斯若無其事地說:「現在我知道了,不過還是忘了好。」──反正沒什麼用。他主張,沒用的事,盡量不要去記,否則只是浪費腦力。不過我這幾個月的親身經驗證明,經常使用記性,記性只會變得越來越好。
這跟鍛煉肌肉的原理是相同的。運動過程中盡量地燃燒熱量能促進新陳代謝,同理,通過有意識的腦神經鍛煉能讓腦神經越來越發達,福爾摩斯畏懼的「記憶之壁」恐怕是杞人憂天。
沒有必要擔憂記憶過早到達極限,看看世上有多少比自己聰明又博學的人?他們讀了多少書?他們的腦袋爆炸了嗎?只要有比自己更博學的人存在,就不用擔憂記憶容量的問題,深信大腦神經元數量至少還有一般人水準,就應該在活著的時候盡量地開發腦力。拋開銀杏之類的營養品吧,正如沒有任何藥物能讓你變得身強體壯(頂多維持在一般水準),記憶力要增強,唯有鍛煉一途。
順帶提一件非常耐人尋味的事實,人上了年紀後,大腦首先會退化的部分是前額葉,這個部分主要掌管情節記憶。情節記憶是我們最晚出現(嬰兒時期人們記不住任何情節)又最早離開(老了你真的會忘記昨天做過什麼)的能力,唯一能保留到最後的只剩下程序記憶。或許是我們日益衰弱的身體只能顧及到保留最為必要的能力吧。
情節記憶既然是最不必要的,為何它在短暫的存活時間裡又是最強的?「因為人活在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目的不是去記住某個單字,也不是在某門技術上登峰造極,而是去生活和創造故事。」──看,大腦天生就已經被教會一種哲學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