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28日 星期日

艋舺二三事

看電影《艋舺》時,三阿姨問我,你不是在萬華上班?看電影裡的場景感覺親切嗎?

我想了下,點點頭說:「不僅場景親切,那一帶怪人的確是滿多的。」

例如,有天店裡走進一個滿臉兇神惡煞的男子……不,客人的臉怎樣不是重點,怪的是他扛著一捲棉被進來。「難道!那棉被裡藏著……」會出現這樣想法的我是不是港產黑道片看太多了呢?

2010年2月24日 星期三

讀書後想到的:記憶捷徑

拿到這份兼職的第二個月,老闆居然把我以外的 PT 人員都 fire 了,如此得以節省開銷後,將我的薪水漲為原來的1.5倍(雖然我認為應該得到更多,但畢竟決定權在老闆…)。總之從結果來看,我的表現應該令人滿意。
工作內容除了之前所提到的,在倉庫做做瑜伽外,主要任務其實是翻譯外文唱片,將譯名Key入資料庫,以便參照刊登在拍賣網上。
最初他們是要找懂日文和英文的人,並聲稱工作內容非常簡單,我心想有份穩定的兼職也不錯,就去試了下,發現地址太遠而且環境不怎樣,本來沒打算答應,但面試完的當晚老闆娘馬上給我索命連環Call。當時我就有不妙的預感,果然到任的第一天就後悔起來,幹,這份工作真的很簡單,只需要你能認出幾千條音樂家的名字和他們的作品名就夠了

2010年2月19日 星期五

[讀後感] 瑪莎.魏曼.里爾『誰偷走了我的記憶?』

More about 誰偷走了我的記憶?
anobii 最終評價:★★★★
自從某乳酪書籍成名後,引進的書籍中文名一窩蜂都成了這副德性……
先不管書名的問題,我以前老是在想,老爸老媽一定是故意忘記他們答應我要買的東西,人到底要忙到什麼地步才會有那麼差勁的記性呢?10幾歲時,我無法想象人居然會忘掉自己說過的話;雖然確實常把作業課本什麼的忘在家裡就是了,但起碼我不會記錯成確信自己有帶。

2010年2月14日 星期日

[讀後感] 威廉.保羅.楊『小屋』

More about 小屋
博客來連結 »
anobii 最終評價:★★★★
小屋,The Shack。
2008 年,只靠口耳相傳就登上全美暢銷冠軍的奇書,出自一個出身傳教士家庭、童年受虐、神學院畢業卻拋棄神職、長大後慘遭破產、因婚外情而接受心理治療的人生慘不忍睹的貧窮中年人筆下。這是一個關於人如何拋棄了上帝又重新接受上帝的勸世故事,如果你對宗教(乃至有神論)反感、是絕對的唯物主義者,不曾有過悲痛與挫折,則沒有必要去翻開它了。此外,我認為想讀懂這本書,起碼還得對聖經內容有點概念,對其存在疑惑也沒關係。
作者的信仰觀點和我類似,認為宗教是制度,非神創之物,也因此充滿了不必要的限制與錯誤認知。上帝為何是三位一體?更確切說起來,祂是「愛」,愛是一種關係,一種互動,我們對神禱告,是邀請「愛」住到我們心裡。「活在聖靈中」的意思是,享受上帝所教誨我們的平等、美好的關係,所以你會看見,小屋中出現的三位一體無所謂尊卑,即便是耶穌對他老爸,他們都是彼此順服、彼此尊重,而因此擁有了最大的自由。宗教制度不是上帝給我們的,宗教的存在意義在於團體,團體的意義在於關係,我們必須在關係中學習像神一樣快樂自若
那些以為這本書「宗教色彩」濃厚的人,顯然最初就帶著偏見在看待。因為裡面分明在敘說一種對待生命的態度,不會看見宗教。終歸宗教就只是病床而已,我們所有的儀式、如受洗和服事,都只是靈魂被醫治前的檢查手段(如照X光、照胃鏡)一再地確認我們的靈魂有無疾病,如果沒有,那些形式則可不必要。但是,誰又能肯定自己擁有純白無穢的靈魂呢?
我們要邀請上帝住在我們內心,也要住在上帝裡面,祂將幫助我們渡過那些折磨與迷惘,包括某些人拿到此書、卻認為只是傳教書籍而產生的憤怒與誤解。對於有過悲痛經歷、想問上帝「為什麼」的人(我敢說,不管你有沒有信仰,絕望時總是不自覺偷偷喊這句話的),這本書有極好的療癒功能。雖然只是一本小說,讀完後卻能令人確實感到,上帝從來都與我們同在,祂愛我們,如同祂本身即是愛。

2010年2月7日 星期日

[讀後感] 川上未映子『乳與卵』

More about 乳與卵
博客來連結 »
anobii 最終評價:★★★★
故事裡有三個人物:「我」,擁有卵子卻沒有受精計劃的都會單身女性;「我」的姊姊,結婚離婚後獨自撫養著女兒,嫌棄自己乳房醜陋而意圖隆乳的中年女性;姊姊的女兒,懼怕著逐漸長大的身體,對母親的行為難以理解而拒絕開口說話的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