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3日 星期五

[讀書筆記] 笑的科學 - 解開幽默感背後的謎團

我覺得這本書應該叫「幽默的科學」
因為實際上聊到笑這個生理行為的只有部分內容 :S



幽默疏解大腦深陷衝突的緊繃

20 世紀中葉,研究員召集了一批實驗者給予他們看一連串手繪漫畫,並收集他們對不同幽默的反應。這個被稱為歡愉反應測驗的行動曾一度受歡迎到在雜誌開專欄,其基礎是佛洛伊德的理論,即幽默是我們解決內在衝突與焦慮的方法。我們出於本能渴望食物與性這類事物,焦慮卻阻止我們執行這個慾望,這便形成內在衝突,而幽默讓這些禁忌的衝動嚐點甜頭,使我們舒緩內在的緊繃。

這就是為何成功的笑話,至少必須有一點點煽動情緒的性質,太多焦慮,我們收住笑;太少,我們不會笑,因為觸發幽默系統必經一個複雜的過程。


而根據社會背景和心理特質,每個人有不同的幽默系統,這也是為什麼沒有一個笑話可以讓所有人覺得好笑;笑話可以冒犯到一群人,同時令另外一群人哈哈大笑。

幽默和毒品的相似性

幽默獎勵大腦的所謂甜頭是什麼呢?大腦中有一種和機動性學習、記憶以及專注力有關的神經傳導物質,叫多巴胺,實驗證明笑的同時也伴隨著多巴胺的活躍。古柯鹼也會增加多巴胺的可使用量,所以它的成癮性會這麼高,經歷初次快感後,用藥者會急切地想要更多。

沒被戳到笑點 -- 無法及時分泌多巴胺的大腦,很容易因衝突沒緩解而引發負面情緒,焦躁乃至暴怒。



一個顯著的例子:沒有被娛樂到的 YouTube 短片觀眾經常口出惡言表達不滿,他們當下以為感受被冒犯,殊不知冒犯性是絕大多數笑話的關鍵。

幽默的類型

德國研究員魯赫曾經研發「笑話向度」測驗,將幽默偏好劃分為三個類型:失諧解困型(違背預期結果,伴隨驚喜或寬慰的笑點)、無厘頭型(荒謬沒有道理可言)、性型(禁忌話題)。最受歡迎的笑話往往每一大類都沾上一些邊。


(我的作品中有大量笑話屬於失諧解困與性的混合型)

早年的罐頭笑話通常佈滿刻板印象、歧視意味濃厚,幸好笑話隨著時代進步,笑匠漸漸發展出不那麼冒犯也可以觸及笑點的笑話,不過樹立優越感這個步驟沒有少掉,例如冒犯的對象可能只是從別人轉換到自己,從女人轉換到男人身上。

幽默偏好和心理特質、教育程度、年紀有關,教育程度高或年長者偏好失諧解困型,無厘頭型受到年輕群體的喜愛,性型笑話的偏好度則因人而異,一般認為和文化背景緊密相連,但這三個偏好的群體都不乏特例。

笑點構成的過程

學者將建構幽默分為建構、推斷、解困三個階段,這不僅僅是幽默的方法,也反映出人類如何處理環境中的所有面向。

笑匠通過操弄語言或情節,先任由天生習慣去產生預期腳本的大腦前扣帶迴運作,最後卻釋出與預期不符的結果,這時抓到錯誤的前扣帶迴會在一時間進入混亂狀態,接著大腦為了自行解困,「有幽默感」的人順理成章獲得多巴胺的獎勵。


大眾都能欣賞的笑話會有技巧地鋪陳突擊句以誘導前扣帶迴的運作,但突擊句生效的前提,是聽者通過累積生活經驗或教育形成的常態性思考回路能夠順利完成解困步驟,例如有些迂迴的笑話就不是每個人都買單。

我想起近日看的電影《來自星星的傻瓜PK》,有一幕是 PK 望了一眼遠處的清真寺,然後拎著兩瓶紅酒再次出現,看到這我忍不住爆笑出來。相信如果是在印度的電影院,觀眾反應會跟我差不多,但我身處的台北影院裡卻是鴉雀無聲,直到 PK 被一群白袍的教徒追,觀眾也毫無反應。



現在想起來,這個笑話要求觀眾具備一定宗教知識才能心領神會,顯然在台灣不是每個人都能第一時間意識到,即使意識到了也沒有太深切的體會。

我能比較有體會,或許是因為在大學時結交過嚴守禁忌的維吾爾族朋友,在加拿大時也常與印度人交流,以致很快地被戳到笑點。

年紀越小越聽不懂笑話(也不會說笑話)是理所當然的,小孩通常沒有幽默感可言,因為他們沒有累積足夠的知識,也沒有能力完成複雜的心理建構過程。但是幾乎所有小孩都對無厘頭式幽默買單,對他們來說,荒謬就代表著好笑。

幽默感和笑點高低

笑點高低和幽默感好壞是不相關的兩碼子事。幽默感好是指那些不容易被笑話冒犯,也能說出好笑笑話的人,但他不一定容易被逗笑;笑點低是用來形容那些輕易地被沒什麼技術成分的解困方法逗笑的人,但他不一定會說笑話。

同樣是大腦的解困能力優秀,幽默感和笑點卻不能被當成一回事,科學家認為這跟幽默本身是複雜的心理構建過程有關。幽默和肌肉一樣是可以被鍛煉的,通過心智的練習,人的笑點會被提高,也能夠掌握準確的說笑話技巧。

除此之外不能不提生理方面的原因,有人天生多巴胺迴路特別活躍,容易被逗笑,笑起來還沒完沒了,這可以說是上天的恩賜吧。

美國研究員曾對最成功的一批喜劇演員做測驗,試圖評量與生俱來的三個關鍵面向(外向性、神經質、精神病質),發現越是好笑的人的精神病質越高。這些特徵沒有任何病理的意思,可以是診斷,也可以是描述人在光譜間的落點。

精神病質高的人武斷自負、教條主義,在外咄咄逼人、缺乏彈性,有時甚至鐵石心腸和魯莽,但這些人最可能是受到群眾歡迎的幽默大師。他們好笑在於,不會笑場,撲克臉,善於操弄效果十足的腳本,更善於違背大眾的預期。

幽默與性別

男性的平均精神病質程度比女性高似乎證實了男性的平均幽默感優於女性?實際上,1980 年代的美國職業女性喜劇演員只有 2% 不到,90 年代以後略上升,但也從未超過 35%。

另外一個有趣的事實是,女性比男性更能欣賞幽默,科學家認為這跟女性長期遭到歧視的境遇有關。他們曾分別給男性和女性受試驗者一則歧視女性和歧視男性的笑話,結果發現大多數女性兩者都能接受,而只有少數男性能接受歧視男性的幽默。

平時的對話或喜劇的表演場合中,科學家也通過統計發現女性笑的時間比男性多了整整 125%。也許是長期的社會演化使得女性大腦需要優於男人的解困機制,科學家經過觀察發現她們的多巴胺獎勵迴路啟動的程度高得多。



史丹佛大學的萊斯教授認為,比起大腦活動的差異,女性「笑點低」跟她們的預期更有關係,女人似乎對於獎勵的期待較少,較容易被取悅。而另外一位學者萊克芙從心理學層面去解釋,女人對於幽默的敏感是因為長期被歧視,笑是一種防禦。肯定沒有人能否認,尤其是在 90 年代前,太多幽默跟性別歧視有關。

如何塑成幽默感

大部分人認為自己的幽默感在中等以上水平,而事實是,半數以上的人幽默感在平均值以下。人們願意承認自己的諸多缺點,卻只有不到 6% 的人願承認自己缺乏幽默感,或許是因為幽默對人際有直接影響。

已經有無數研究員問過,最渴望伴侶具有的特質是什麼,有一項特質總是名列前茅,那就是幽默感。幽默可以用來緩解情緒的緊繃,注定具備廣泛的社交用途,不管是增加情趣、化解危機、破冰方面,幽默被認為是最有效和討喜的手段。

證據顯示幽默感和遺傳沒有任何關係,跟智商倒是有一定聯繫。智商高的人不一定好笑,但好笑的人智商一定不低。

這個心理過程太過複雜,就本質來說,幽默是心理和社會的連結。通過了解幽默的本質、閱聽更多的喜劇、更多的罐頭笑話,不能令一個人變得會說笑話,但毫無疑問能讓人因心智重複經歷「建構、推斷、解困」練習而變得聰明。

幽默感的練習每個人都能做,而且過程相當輕鬆愉快,但幽默的表演本身卻是必須刻意為之而且艱苦的。

精通笑點的構建方法、能夠寫出幾打令人莞爾的段子還只是開始,視覺和聽覺的呈現方法是博大精深的技藝,喜劇演員通過表情的變化、語速的快慢、適當的頓點來營造效果,成功時換來全場的歡笑鼓掌,而失敗時,將陷入比想不起歌詞的歌手還尷尬的境地。


儘管大部分的人並不嚮往成為職業喜劇演員,我們還是能從這些藝術家身上學習。當我們說某人具有幽默的人格,意味著,這個人看出那些生命中固有的歧義、困惑和爭鬥,將它們轉化為愉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